首页 >文艺家协会 > 作家协会 > 会员风采 > 内容
海棠红了——黄 霞
兰州文联网 时间:2025-04-15
时隔40年,宋遂邦还是被眼前这丛艳丽的红色海棠惊艳到了,他怔怔地盯着面前的海棠花,思绪一下子翻滚起来。
这是40年前,他自己亲手种下的海棠,随着海棠一起种下的,还有葡萄、玉兰花等,经过多次厂区环境整改变化,唯有海棠留下来,并且越加葱茏茂盛,每年春天都会开花,红色的花谁见了都要多看上几眼。
宋遂邦盯着眼前的红,想起了他1995年胸前戴过的大红花,那一年,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他坐上火车、戴上大红花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,参加劳模表彰会,无上的荣光让他体会到一个普通工人的劳动价值。
宋遂邦出生在甘肃省秦安县郭家镇,出生半岁母亲去世,他和哥哥奶奶一起生活,父亲在兰州一毛厂上班,一年难得回家几趟。8岁时,父亲将他和哥哥接到兰州,这时父亲重新组建家庭,他和哥哥总算过上了父母双全的家庭生活。16岁那年,兰州合成橡胶厂扩大规模,需要更多青年投入到化工装置建设中。宋遂邦刚刚高中毕业,就直接进厂当了一名工人,那一年是1972年。
当时,合成橡胶厂是新中国成立后“一五”初期156个重点项目之一,1960年5月20日,合成橡胶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胶,填补了新中国合成橡胶生产的空白。苯乙烯作为丁苯橡胶、ABS树脂、聚苯乙烯树脂、胶乳、SAN树脂的主要原料。苯乙烯车间建成于1960年,原设计生产能力年产4373吨。是以乙烯、苯为原料,在触媒三氯化铝作用下,乙烯和苯发生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。乙苯经精馏得到浓度大于等于99.5%的精乙苯,少量的精乙苯作为商品外销,大部分精乙苯脱氢得到粗苯乙烯,经精馏得到浓度大于等于99.8%精苯乙烯。车间除保证各装置生产外,少量作为商品外销。该套装置经多次技术改造,至1983年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。
苯乙烯车间装置及技术最初是从苏联引进,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装置投产后几年,合成橡胶厂经受了当时“苏联老大哥”的翻脸和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。宋遂邦刚被招工进厂,还没有进入岗位,就被安排去搬砖,期间,还要接受培训。2年后,他被正式分配到苯乙烯烃化岗位,成为一名化工操作工。
1975年,石油化学工业部召开工业“学大庆”兰州现场会,千名干部职工参加会议。这次会议的召开,极大鼓舞了兰炼、兰化职工,一场轰轰烈烈的“学大庆”活动在合成橡胶厂展开。这场活动的开展,也影响着刚入厂的宋遂邦。白天当班,宋遂邦在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,还与同事们投身到开展创建大庆式科室、车间、班组活动。
当时的兰化公司还派出学大庆工作组深入一线蹲点,指导基层工作,刻样板,树典型,召开各种不同类型的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。兰化、兰炼之间也相互走访,传经送宝,相互促进。那时候,宋遂邦与同事们上班在厂区、下班还在厂区,厂区装置内的草是他们除的,卫生是他们搞的,绿化是他们在搞,管线是他们用油漆刷出来的。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,大庆经验、铁人精神深入人心,企业面貌也焕然一新,各项工作成绩显著。
白天,宋遂邦与同事们在装置学习技术、整治厂容厂貌。晚上,回到宿舍,宋遂邦与他同样住在单身宿舍的青年一起,又成立学习小组,大家在宿舍围坐一起,开始学习理论技术。宋遂邦只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,接触到化工装置的操作技术,首先感觉到自己化工知识上的欠缺。在学校上的化学课,基本上都是一些化学基础知识,距离化工操作上需要掌握的知识,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九牛一毛。
岗位技能传授当时基本上靠师傅带徒,宋遂邦的师傅是一位上海人,长得精瘦,一双眼睛很有神,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,中专毕业后千里迢迢从上海到兰州,他有着上海人的精细特质,这点在学习技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苯乙烯车间的流程在宋遂邦看来,无疑比看地图复杂多了。师傅很有耐心,不仅给他逐个讲解,还时不时地回头拷问一番,遇到徒弟回答不上来,又会不厌其烦地讲解一番。装置现场的每一个阀门、每一条管线,都要求宋遂邦能烂熟于心。每次师傅给宋遂邦讲解问题时,眼睛很专注地看着他,那眼神仿佛能穿透宋遂邦的心里,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,他力争将师傅讲的每一个字都能记在脑子里、刻在心里。
学习,是通往技能的大门;学习,是宋遂邦在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。然而,在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,让宋遂邦认识到,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工操作工,仅仅学得好似乎还不能满足需要,安全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掌握的技能。
1977年1月18日上午,宋遂邦正在上班,随着巨大的一声“轰”,合成橡胶厂石油气车间冲天一朵蘑菇云……救护车、消防车的啸叫声在橡胶厂的上空回旋。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石油气车间,宋遂邦想起和自己同时进厂的一个伙伴在石油气车间上班,不由得也随着人流赶往事故爆炸现场。正在这时,又是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来,人们的喊声、车辆的鸣叫声交杂在一起。
宋遂邦觉得心脏在砰砰直跳,仿佛要蹦出胸膛,脑子里闪现出伙伴的容貌,和他在一起的各个片段画面不断在闪现,和他在上培训班的场景、和他一起在宿舍的场景、和他一起吃饭的场景……他暗暗祈祷,这场爆炸中伙伴没在现场,他平安躲过一劫。
现场的场景让宋遂邦感到触目惊心,墙壁倒下后的残垣、歪七扭八的管线。一片狼藉,他在人群中搜寻伙伴的身影,但是没有找到,心里不由更加慌乱起来,看见现场一个当班的师傅,急忙拉住师傅的胳膊问自己伙伴名字,对方看了他一眼,眼神很复杂地说了一声:“救护车送医院了!”他感到心里猛地一沉,赶紧拔腿往外走。他骑上自行车朝医院赶,一路上觉得浑身都在发抖,双手死死地握住车把,心里不断祷告。
到了医院,他直接朝急诊室奔去,急诊室门外已经被人群包围,除医生护士外,其他人一律不许入内。他只能等,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,看见一个医生从抢救室出来,他赶紧上前问送来的人情况如何,并描述完伙伴的外貌,医生深深看了他一眼问道:“你是他什么人?”“老乡、同事,我们一起进厂的。”宋遂邦满是期待地看着医生,“人没抢救过来!”宋遂邦立刻觉得浑身僵硬,大脑瞬间空白。
他想起就在昨天,他们还一起打球,晚上一起吃饭。宋遂邦第一次感觉到,进厂当工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,可以拿工资,可以有稳定的生活,从此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“工人老大哥”,在化工企业原来还暗藏着危险与意外,这些危险不仅仅是从教材中看到、从老一辈师傅嘴里讲出来的,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。
很长一段时间,宋遂邦变得沉默寡言,他经常也在思考,自己当初选择这个行业是对还是错?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秦安郭家镇和奶奶一起的日子,家中贫寒,生活拮据。来到兰州,父亲每天都在忙工作,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部由继母承担。随着两个弟弟的降生,家里的负担也在加重,但是在继母的精打细算下,他从没有挨过饿,穿的衣服虽然大多数捡哥哥的,但也没有挨过冻。参加工作以来,他有了固定的工资,日子过得好多了,还学习了不少知识,也有了自己的理想,这些都是企业带给自己的变化。他的伙伴的离去,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转眼到了1990年,宋遂邦调动进入苯乙烯车间15A工段任大班长,这时候的他已经进入壮年时期,他已经成家立业,还有了一个女儿,一家三口的日子幸福而美满。此时的宋遂邦已经入厂十八年了,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青涩腼腆的少年,如今的他不仅技术娴熟,为人稳重,还很善于沟通,做起班组人员的思想工作,他具有独到的方式方法。
苯乙烯车间属于甲级防爆车间,不管是了解苯乙烯车间的,还是不了解的,仅从化学的角度就能知道,苯乙烯属于易燃易爆易中毒物料,包括生产苯乙烯的原料还是中间产品、成品等,所有物料都具有很大危险性,在操作方面,更是要小心谨慎,稍有不慎,轻则引起工艺紊乱,产品不合格,重则将会发生爆炸、着火、跑料等事故。宋遂邦所在的苯乙烯车间15A罐区,在性质上是化工原料中间仓库,担负着苯乙烯车间和全厂其它几个主要生产车间原料的输送和平衡,可谓全厂生产关键的关键,这里储存的苯、苯乙烯、炉油、烃化液、甲苯、回收乙苯、二乙苯等物料,都是危险化学品、易燃易爆物品,储存量高达2000吨。
自从宋遂邦担起15A罐区班组“掌门”的重任,责任也随同落在他的肩上。他想起合成橡胶厂的老传统,当年的“抓三基”强管理让合成橡胶厂成为兰化公司各单位的典型,不仅收获了产品金奖、银奖,还获得全国管理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。
宋遂邦从自己的经历中开始琢磨,如何将“三基”中的管理落实到班组,在班组中形成人人都能遵守、各个从中受益的“规矩”。他觉得,班组就像一个家庭,班长就像一个家庭中的“家长”,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亲人,他要保护好每个人、团结好每个人,让这个家庭和睦相处下去。
兰州夏天的早晨,五点已经是旭日东升,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,照在家中,显得整个房间温暖而明亮。每天早上六点多钟,宋遂邦就已经起床,他洗漱完毕开始吃早餐的时候,就已经在计划今天班组要完成的任务。
一辆自行车已经骑了很多年,这辆负重的永久牌自行车对他来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,有了家庭,家里凡是带有重量的物件购进几乎都是他用自行车驮回家。在与爱人谈恋爱时,他就是用这辆自行车带着她飞奔在西固的马路上,带她去黄河边看日落,带她去看电影,带她去公园……有了女儿后,这辆车又带着女儿去幼儿园,还带着女儿经常去父亲家,看望父亲和继母。
他骑着自行车很快就来到厂门口,合成橡胶厂的正大门朝东,每天早上的太阳首先照在门口,阳光下“合成橡胶厂”几个字金光闪闪,格外耀眼,他深深地看了一眼,心里涌出一种自豪感。多少年了,他每天从这个大门进进出出,从刚开始的学徒工,走到今天也变成了师傅,带起了徒弟,还带领一个大班组的人,担负起15A罐区物料进出的输送任务,也担负起班组成员安全的责任。
今天的交接班,宋遂邦要交给大家交接班口诀,即“口对口、面对面、手拉手”的“两对一拉”交接班方法,要求岗位操作工在交接班时,做到上一班为下一班高度负责,交、接班者必须仔细、当面将生产实际情况交接清楚,手拉着手到现场交接生产情况,做到心中有数,班组有严格的责任考核制。“两对一拉”交接班既让人容易记忆,还具有可操作性,这也是他结合化工生产实际和特点,自己经过多年琢磨,潜心研究出了一套化工岗位安全交接班方法。
“两对一拉”交接班法很快在班组中开始流行起来,运行一段时间后,效果也十分显著,既杜绝了班与班、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现象,又严格而规范地强化了生产管理和班组交接班管理。很快,这条经验在全车间全厂得到了推广,经过在实践中运行后,强化了员工岗位责任制执行,使由于岗位交接班不清而导致的事故和异常现象彻底得到了控制。此后,15A罐区各岗位连续十年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,并获得全国安全生产先进班组。
1996年,宋遂邦经过层层考试,终于取得技师资格。从此,他实现了自己变成一个技术工人的梦想。此时的他,觉得人生的路正在他脚下展开,他想利用自己有限的时光,把热情投注到工作中,把才能发挥到岗位上,为企业做贡献才是自己最大的荣耀。
宋遂邦所在岗位相关联的琐碎事务,足以和农贸市场相比,作业种类繁多,过程凌乱无序。就苯乙烯来说,它有大桶和槽车的商品包装,助剂配置添加,工艺平衡试验,区域卫生保洁,属地作业监护,备品备件的储存、审核、领取,各类劳保用品的登记发放等等。多年来,他养成提前十五分钟到厂的良好习惯,换好衣服后对区域卫生进行清扫,提前检查一遍属地安保情况,捋顺当天主要工作,做到心中有数、胸有成竹。
班组厂房前后有一些空地,宋遂邦自己动手围成一个花坛,自掏腰包买来花种子、葡萄秧子种下。宋遂邦亲手种下的海棠在第二年的春天开花了,那红红的花朵让经过的人不由停步。从那以后,每年海棠花开时节,班组的人员都要细数宋遂邦的功劳。
上个世纪的往事还停留在人们的嘴边、在脑中、在心里,时光机器已经将人们带到了21世纪。宋遂邦在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工作中,两鬓已经有了花白的头发,他也到了要退休的年龄。但是他手头总有没干完的活,心里有诸多放不下的事要交待,工作和生产上的细节和要点,或一一当面讲清楚,或详细做好笔记,提前说明白。
2018年,兰州石化公司建厂投产60周年庆典,作为退休的全国劳模宋遂邦又被兰州石化公司邀请参加公司庆典,他在提笔为公司留言中写道:“六十年风雨兼程,六十年初心坚守,无愧‘长子’称谓。”字里行间,无不流露对企业的眷念与自豪。
【作者简介】黄霞,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。先后在国家、地方和企业报刊等发表文学作品几十篇。